揣一颗惜物之心,过生活。
刘北山
云月有殊,光影无别,影影绰绰的光斑洒落,盈盈莲叶,好似在月光下翩然旋舞,暗香浮动。
饱满、莹润、光洁、澄净,薄如蝉翼的叶片,清晰可见的脉络,微微蜷曲的荷叶边,不蔓不枝,亭亭净植。
任谁也想象不到,如此灵动又仙逸出尘的作品,竟是用最冥顽不灵的石头雕刻而成!
而它的主人,正是被业界称为“恐怖的完美主义”的石雕大师——刘北山。
在福州、乃至整个中国石雕圈,刘北山都是一个传奇的存在。
人人都听过他的大名,他的作品也因“变态”的极致完美和强烈的个人风格,无需任何落款,便可轻松辨认,但却鲜少有人见过他的真容。
跟每个精于手艺的人一样,刘北山很少参加社会活动,也尽可能避开一切无聊的应酬;
他只喜欢一个人待在屋子里,与书本、花草、石头、刻刀为伴;
一杯茶、一缕香、一团菖蒲、一块灵石、足矣。
每至夜深人静,刘北山才会开始自己真正的一天。
入夜时分,则是创作的黄金时段。
他说:只有入夜,才能感受到心的宁静。
此时,手与心合二为一。
一枚精雕细琢的牡丹花钮印章,是刘北山最得意的作品。
花瓣柔软纤薄,随风飘舞,花蕊根根纤细,层层叠叠,整朵牡丹犹如在风中摇曳,灵动多姿,倾城倾国。
然而在20天前,它不过是刘北山收藏的众多石材中最不起眼的一块。
刘北山所用的石头,并非价值连城的玉石,而是其最钟爱的寿山石。
在他看来,石头只是创作的载体,并没有贵贱之分。
天然的造化之美,固然值得品位,但再漂亮的石头,若没有人文内涵的支撑,和极致雕工的成全,也是对石头的亵渎和浪费。
从选料那一刻开始,刘北山就已经胸有成竹。
什么样硬度和形状的石头,适合做成什么,多年的创作经验,让他对各种图腾设计了然于胸。
打坯,一分钟5万转的钻头,按照石头上画出的曲线快速作业。
整个过程,屏息凝神、一气呵成,艺人的手一定要十分稳、准,否则就会前功尽弃。
打坯过程中,最难的是花瓣与花瓣间的分割。
刀具必须进入很深的地方,才能把两个花瓣彻底分开,因为寿山石本身硬度不高,每一次打磨,都要异常谨慎,一不小心就会开裂。
花蕊的雕刻,更是考验艺人手上的功力。
每根花蕊直径不到1毫米,纤细如发,一朵牡丹花中多达几十根,要想在坚硬的石头上,把它们雕刻得清晰又灵活跃动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
两天之后,细坯完成。
但此时花瓣还比较厚,叶子上的脉络也不太清晰,需要经过修光,用更加细致的雕琢,让牡丹花的线条更加圆润灵动。
这道工序,在刘北山手中是最漫长的。
这时候他可以仔细审看,对打坯时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,因为个性中追求完美,所以对他而言,这个过程无所谓长短,什么时候自己满意了,什么时候就可以结束了。
20个日日夜夜,雕刻进入到最后的磨光步骤。
磨去作品上的刻刀痕迹、提高光泽度,对作品进行最后的化妆。
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,但要想肉眼完全看不出刀痕,至少需要全部磨光6遍。
因每个部位形状不同,每一遍砂纸的型号也不尽相同,越到最后砂纸越细。
刘北山对磨光要求异常严格,尤其是牡丹花蕊的打磨,他要求再小的位置,也要打磨到位、不能漏掉。
只有经过如此严格细致的打磨,原本粗糙的石质,才能变得细腻如玉,于温润的光泽中,透出一种婉约典雅的大气。
“你勤勤恳恳翻越一个山头、接一个山头,他一展翅就千山暮景;
你兢兢业业穿过一条河流、接一个河流,他一甩尾就万顷烟波。”
顽固的石头在刘北山的刀下,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,轻易就幻化出气象万千、美轮美奂。
刀成了笔,石成了纸,所有情绪和灵感,都似泼墨般淋漓尽致地挥洒。
而这般“潇洒从容”的背后,却是27年苦行僧般的克制和精进。
刘北山出生于台湾宜兰的小渔村,父亲很早就去世了,家庭的重担,过早地压在他幼小的肩膀上,却也磨炼了他百折不挠的心性。
学习工艺美术的他,直到31岁才接触到寿山石,只因一眼执念,从此一生执着。
刘北山的几百种刻刀
他常说做事一定要做到极致,“工之绝,称为艺。”
一件作品的价值,全都体现在细微之处。
所有不尊重历史、不严谨、不准确的雕品,都是对艺术的亵渎。
一种传统的古兽石雕,刘北山曾一口气雕了7只。
其实在外人看来,每一只都已几近完美。
但近乎“变态”的苛刻个性,却让他容不得一丝丝残缺,他不断在脚部细节上死磕、优化、反复修改,只为展现出金蟾蓄势待发时,那种最真实、最气势如虹的动态。
在寿山石雕刻圈,一直有这样的怪象。
“老子刻什么,儿子就刻什么”,擅长人物的就一直刻人物,擅长花鸟的就始终弄花鸟,结果往往导致千篇一律、缺乏新意,甚至沦为了世俗化的“廉价礼品”,越来越没有审美和收藏价值。
刘北山却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,做起了石雕界“独行侠”。
他大胆革新,不因循守旧,把传统设计与现代元素融合。
既尊重自然,充分理解造化之美,又大胆取舍,不为被材料所束缚;
既深入传统,又变化通融。
▲曲线如蛇,引入城市雕塑美学的丹东石香插
以心役物,而不以物役心。
在刘北山的手里,寿山石雕不再“死气沉沉”,而是充满生命的力量和飞扬的哲思。
他对物质之美的极致追求,不仅局限于作品,更是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。
周边的材料就是生活,哪怕一刀、一笔、一个摆饰,都是生活。
不管外面如何声色犬马,他始终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,创造孤独、享受孤独,啃石为餐,枕水为莲,创作出2000多件富有温度的作品。
不慌不忙,不急不躁,执着于自己所爱,并努力做到极致,生活就能赋予你想要的。
作者:小美
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